在宁夏石嘴山市,邓有明三个字虽然已赫赫有名,但这位来自长江三峡的青年,丝毫没有想到自己会以全国优秀百名青年代表的殊荣,于2006年11月22日随团中央副书记尔·肯江吐拉洪,为配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访问,荣幸地与两国最高领导人一起观看演出一起合影。当这一最高礼遇降临在一个到宁夏打工成长起来的邓有明身上时,他真为自己生在这个时代而骄傲。
2006年12月3日晚8时许,当记者飞抵宁夏第二大城市石嘴山市,邓有明和一帮跟随他致富的老乡早已在一家星级酒店等候,远道而来的我受到了他们最高规格的接待。
一连几天,我在宁夏的旷野寻找他们走过的踪迹。说实在的,如果不是零距离的接触,真难以想象漂泊在外的游子,怎么可以做出那样令家乡父老为之振奋的事业。
虽然通向蓝天的路总是布满荆棘险象环生,但对一个充满信念的血性男儿来说,他总会跟随梦想飞翔。
16岁就替生病的母亲去集体生产队挣工分的邓有明,打小成绩不错,可在那个靠父母挣工分分口粮养活一家七口的大家庭里,排行老大的邓有明只有提早辍学。站在要翻几匹山才见得到公路的自家院坝,从小不服输的他无比惆怅。舅舅头天还在干体力活第二天连病因都不知就死了。面对煤油灯吃烤红薯充饥的日子,指望在云阳文龙乡要想摆脱贫困,不知要到猴年马月。
正在邓有明为一日三餐苦思冥想时,他远在宁夏地质部门工作的一个堂叔向他伸出了温暖的双手。1985年,18岁的他背着匆匆行囊第一次远出。
尽管茫茫荒野的大西北远没有他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可生存的机会要比落后的家乡多得多。在堂叔的帮助下,他很快在一家建筑工地当小工,后在经历一番学裁缝下小煤窑拉矿车之后,邓有明又回到宁夏那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从泥瓦匠干起。打工的日子虽然艰辛,但在困难面前邓有明从来没有退缩过,因为他心中一直装着一个信念--一定要干出一番成就真正走出大山。
正是这份信念,让他在升为技术员不久就成为了工长。也就是说,他具备了独立承揽建筑工程的基本条件。1988年,他借贷5万元带着家乡人承包了第一个工程。虽然那只是工厂的一个车间,可对邓有明就是希望。几个月的艰辛努力,他终于获得了人生难得的第一桶金--10万元。怀揣他和他的父母都没有见过的"天文数字",他对未来充满了美好遐想。
第二年,他再次回老家高息借贷20万元承包了一个总投入30万元的工地。真没有想到,就在他刚签合同动工建设不久,突然遭遇全国钢材水泥涨价,其上涨幅度翻了一倍。可工程已上马,开弓没有回头箭。待他拼命将工程做完,不仅没有一分钱盈利,还倒亏了20万元。这对背着债务创业的邓有明来说简直是致命的打击。眼看着自己多年辛苦所得瞬间成了泡影,还倒欠了一身债,更别提给老乡发工钱。身处异乡的邓有明简直一筹莫展,万分焦急。
就在他心灵极度脆弱几乎要崩溃的时候,是老乡给了他抚慰。
令邓有明终生难忘的一幕镜头至今回想起来还感慨万千。他终于借足了老乡回家的路费,亲自为他们包了一辆长途客车,每人只领一百元生活费的老乡就这样回家,却没有一个找他的麻烦。道别时,老乡们十分中肯地对他说,等有机会还来跟他干。面对如此纯朴善良的老乡,邓有明泪如泉涌。车行很远,他还伫立在那里,向着那熟悉的背影深深鞠躬,暗下决心:"老乡们,我这一辈子绝不会就这样完了"。
凭着他那份舍得一身剐的闯劲,他又来到宁夏,经人介绍又承包修建一个澡堂。这一次,他足足赚了30多万元。手捧人生所获得的又一桶金,他立即回到了云阳老家,将所借贷款全部还清,并将老乡的工钱一一补上。
要想在蓝天上翱翔,必须具有超强的本领和卓越的智慧。依靠着贺兰山脉的滋养,邓有明逐渐羽翼丰满。
作为宁夏第二大城市的石嘴山市,其实是一座移民新城,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充满传奇的贺兰山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
也正是这样的机会,造就了无数英才。
虽然宁夏以回族为主,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创建的石嘴山市可称得上是全民族的大融合。在这里,每一个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人都会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拥戴。身在异乡,邓有明从未感到陌生。他不仅把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带到了那里,还带来了大批老乡。
随着他所修建的工程获得了"西夏杯"等优质工程之后,他在该市建筑行业的名声越来越大,一些甲方主动找他签订工程。值得一提的是,同样一批工程,同样的价格,他的建设速度就是要比别人快质量也更好。如果说早期是因为老乡的齐心协力外,后来则应该在于他的管理。
几年的磨砺,他不仅掌握了建筑施工规范,也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1998年,他终于在石嘴山市成立了宁夏恒产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他十年拼搏的结果,也是他迈向新里程的开端。成立公司的那天,他就发誓:争取用五年的时间,一定要把公司办成石嘴山市最有影响的企业。
理想的实现其实并不仅仅是机缘。
就在他的公司成立不久,该市建筑公司由于经营不善,管理混乱,业务处于瘫痪状态,成了市建设系统的老大难。每天向政府告状的不断,迫于无奈,政府决定对该公司实施兼并重组。当时报名参加兼并的企业有4家,"恒建"也参加了,而与此竞争的还有一家当时最有实力的企业。
正式演讲的那天,那家最有实力的老总足足演说了两个小时。轮到邓有明上台,面对黑压压的人群,望着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颇为激动的邓有明没有拿出事先准备的演讲稿,却用最朴实的话语向市建职工承诺:"我会将恒产与市建融为一体,公平、公开、公正地对待市建,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全部缴纳。职工工资人平达到1.2万元,其子女考上大学的将获得3千元奖励……"
整个演说还不到半个小时,而他那真切的话语,赢得了台下雷鸣般的掌声。结果,"恒建"夺得了兼并权。
说实在的,这一结果不仅政府没有预料到,就连邓有明自己也始料未及。
当沉甸甸的责任一下落在刚开始发展的"恒建"头上时,邓有明显示出了过人的本领。凭着对看准的事敢想、敢干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带领职工抢抓了一个又一个机遇。
只是有一件事的拍板着实考验了他。
2000年,石嘴山市准备为2002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自治区两运会的召开修建一个国家级游泳馆。按理说,这对石嘴山市来说,不仅会填补该市水上娱乐的空白,还将提升城市形象。然而,政府由于缺乏资金只有决定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公开向全国招标,广告打出了几个月都无人问津,眼看时间紧迫,政府只好在本市寻找。已取得市政多个项目建设权并受到社会广泛赞许的"恒建"无疑成了首选。
当政府将这一重任摆在邓有明面前时,他真有十万分的不情愿。因为,其260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全由公司承担。这对"恒建"来说,着实很难。大大小小的会议开了无数次,从副总经理到一般员工,反对声一片。带着员工的心声,他向市政府领导亮出了家底,明确表示不接受。而政府向他下了最后指示:行也要干,不行也要干。
反思良久,邓有明终于在极大的压力面前领受了重任。
事实证明,这一艰难的决断是英明的。虽然至今游泳馆每年的租金还不够还银行贷款,可这一形象工程犹如催化剂一样,让公司得以迅猛发展。还没有五年的时间,"恒建"成了该市最有实力的企业,他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大楼,还为石嘴山市人民开发修建了引以骄傲的"青松园小区"、"恒源小区"等30多万平方米的商住楼。
在他的事业迈向道路桥梁多个领域后,他又把视野放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除进行房地产开发外,还在家具之都广东佛山成立了开发"果佳家"儿童品牌的家具公司。
当雄鹰在蓝天自由翱翔之后,它才会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拥有更多名利的邓有明,在经历人生历练之后,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一切。
初中都没有毕业的邓有明,能够走到今天,是赶上了好时代,也在于自己多年潜心造化。2002年,邓有明在完成东北大学路桥专业大专班学习之后,先后又参加了清华大学现代企业管理和国际总裁班的学习。
知识给了他更多的智慧。从人生最底层走过来的他对事业对人生具有很深的领悟。只有让员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才会财源广进,也只有把员工的疾苦当成是自己的一样,才会真正赢得人心。2001年,刚进公司一年的王红明因患尿毒症急需换肾,他毫不犹豫拿出10万元为他缴纳医疗费,还组织员工捐款。这么多年,他不仅没有因为企业的需要而拖欠员工一分工资,还让他的员工获得同行业最好的待遇。这么多年,每年组织员工外出旅游就让许多人羡慕不已。
十多年的跋涉,他不仅自己取得了成功,还带出了一批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尽管如此,他没有贪图舒适的都市生活,献身城市建筑的痴情没有改变,发展事业的脚步没有停下,回报社会的责任没有遗忘。捐赠10万元为家乡父老安装了自来水,为改善石嘴山市消防支队的生活和办公环境捐赠了3万元,还为石嘴山市政建设先后捐赠了100多万元。
在他被评为"宁夏十大杰出青年",尤其是荣幸出访印度之后,他已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这个大家庭真正联系在了一起。到过西欧发达国家,也去过老挝等落后国家的他,真切地看到了祖国的希望。不久,他将投入到西部更火热的疆场。
三峡都市报记者 蒲小琳